你是否还记得老校区校本部的红楼,是否还会想起北校区的爱情湖畔,是否会牵挂西校区的后街小巷……在许久的等待中,我们与老校区挥手告别,结束了“三校四地”的办学模式,来到我们的新家——山南新校区,在这个好大、好新、好亲的家中,开启新的旅程,开始书写新的篇章。
好大的一个“家”
新校区之大,占地面积3129亩,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25300余人;学生公寓楼40栋、宿舍7000多间。新校区学生公寓分为仁苑、爱苑、信苑、义苑、平苑五个组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信”、“义”、“平”来命名。仁苑与爱苑、信苑与义苑分列百川大道两侧,平苑为研究生公寓,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在这高大上的新家中,同学们一次次感受到“新家”的温暖,找寻着“新家”与心的碰撞。
学生公寓远景
记者从学生公寓物业服务中心陈陶主任处了解到:新校区的启用,二万五千多的学生短时间内集中住在这么大的校园里,给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人员的招聘培训、宿舍及钥匙的准备,安全管理、卫生保洁、垃圾转运、家具等设施的完好,控电、门禁系统的使用等方方面面,千头万绪。经各方努力,特别是经过公寓全体员工辛勤工作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现新校区学生公寓安全有序、卫生清洁、各项服务设施已逐步运行良好,管理和服务已逐步向标准化学生公寓管理目标迈进。
化学与工程学院的苏健同学开心地说:“宿舍条件已经很好啦,这么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学生来维护啊,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宿舍当成自己的家,一切肯定都会好的” 。
地球与环境学院的刘浩同学告诉记者:“对于新校区的居住环境,我已经很满意啦,学校还在每栋楼前安置了晒衣杆,方便了同学们的被子晾晒”。
学生公寓晾衣场
化学与工程学院裴海志同学笑着说道:“对于新区宿舍啊,我要给一个大大的赞。新校区这么大,宿舍这么多,配置样样齐全,这么优越的条件当然得好好珍惜啦”。
我们的“新家”很大,紧紧相连你、我、他,只要我们共同用心呵护,处处皆是温暖。短短几句家常话,道出了同学们 来到新环境的欣喜和体会。
好新的一个“家”
新校园、新气象、新感觉。第一次走进新校区的学生公寓楼,首先吸引小记的是高大上的门禁系统,拿出校园卡一刷,门就开了!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挂在墙上的电子显示屏,上面展示着一些信息发布,校报记者团招新的海报还在上面呢。来来往往的同学都能看到这些信息,对校园活动一目了然,就不会错过身边的精彩啦!还有那每栋楼楼下的智能一卡通系统,为同学们充水费、电费提供了很大方便,只要动动手指即可。
新校区的公寓楼每层都配备了“即热式”电开水炉,方便同学们在本楼24小时都能打到开水;每个楼层都配备了自助洗衣机;每间宿舍都配备了空调。广大同学刚搬到新宿舍,对崭新的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备感到兴奋,与老校区相比,真是太幸福了!”化学与工程学院苏健同学激动地说,“现在是想喝热水就可以去接,简直是太方便了。”
小记了解到很多同学都对新校区崭新而又智能化的设施设备惊奇不已。“学校的设施非常人性化,为我们考虑的很周到,一楼的智能化一体机方便了我们及时充卡和信息查询。”地球与环境学院的刘浩告诉记者,“在这么好的大学里,我要好好珍惜剩下的大学时光,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自从有了门禁系统,同学们晚归宿舍的现象大大减少,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潇告诉小记。正所谓一卡在手,生活无忧,一张校园卡就能解决基本生活。
公寓楼自助一卡通机
在爱苑二号楼的一楼自修室,小记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静静地看书和学习。“我每天晚上都在这里看书,今天又看到一辆货车拉了一整车桌椅停在我们宿舍楼前,好期待我们宿舍楼的自修室啊!”住在仁苑二号楼地球与环境学院的大三学生杨晨同学笑着说:“在北校区的时候,要从小食堂走到图书馆看书,路上太浪费时间了,现在能在宿舍区这边的自修室看书,不仅距离近而且方便。感谢学校和后勤保障部门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场所,让我们这些考研党能够静下心来复习考研。”
公寓楼内学生自修室
宿舍楼下的地下车库,自行车整齐地摆放在两侧。“在北校区和校本部的时候,自行车即便锁上了也不安全。现在到了新校区,车子停在地下室就行了,看到地下室装好的摄像头,心里很安心。”能源与安全学院的吴方文同学说。
公寓楼地下自行车库
新校区给同学们的感觉是高大上、高科技、新设备,学校想为同学们着想,处处为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方便。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校区学生公寓的设施、设备还会不断的完善,公寓文化建设将会不断的推进,将为同学们提供安全、卫生、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
好亲的一个“家”
在大学生活里,我们每天与宿管阿姨打交道,她们的工作与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清晨,当我们还沉睡在甜美的梦乡时,宿管阿姨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将值班室收拾干净、换上整洁的工作服、打开公寓楼的大门,这是她们起床后做的首要三件事。
宿管员值班记录
宿管员检查宿舍安全和卫生
爱苑一号楼的宿管施长丽是我们身边宿管中的一员,当小记去采访阿姨时,发现那木桌上摊开的笔记本详细地记录了宿舍的情况:安全巡查记录、卫生检查记录、维修完成情况记录等。施阿姨亲切地对我们说:“我来到这里才几个月,也是第一次从事这份工作,经过培训和不断的工作实践,现在已经适应了,我喜欢跟你们这些孩子打交道,与你们相处总感觉自己还年轻着呢!”施阿姨刚接手这份工作时,正值宿舍区搬迁调整,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每天都会多次跑上跑下。为了尽快记清楚这帮孩子,及时帮助同学们排忧解难,阿姨会抱着学生的资料看个不停。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贺菲同学说:“我们的宿管阿姨可亲切可温柔了,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如果出门忘带钥匙,会耐心地给我们开门,平时还会提醒我们多穿衣服,别着凉了。”
宿管员指导学生正确摆放物品(摄影:程香港、华彤)
陈陶主任告诉记者:“宿舍管理员都是公开招聘录取的,经过了笔试、面试的层层选拔,并经过了培训才上岗的。宿管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一点半才休息,为了我们宿舍的安全和清洁温馨,她们付出了很大的辛劳。”
当然在宿管人员中也不乏年轻漂亮的姐姐们。地球与环境学院的李璐同学说:“一开始,我们以为这些姐姐都是学生,后来看到她们穿上工作服,我们都惊呆了。”
小记随后来到仁苑一号楼A栋,见到了这群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宿管姐姐们。“想要做好这份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和同学们的交流与沟通,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仁苑一号楼的宿管李姐姐说道。记者还了解到,宿管姐姐们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建立了整栋寝室楼的QQ交流群,从一个人到整栋楼的同学都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能够方便交流问题,又能很好地增进与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自从有了寝室群以后,楼上和楼下的交流就多了,休息时间被噪音吵醒的情况就少了。还记得没多久我们寝室阳台的下水道堵了,在QQ群里反映没一会儿,宿管姐姐就找人上楼给我们修好了,效率真是高呢!”住在仁苑一号楼的钟翠萍同学笑着说。
“公寓是我家,管理爱护靠大家!”公寓是我们在校期间的第二课堂,也是生活、学习的地方,这里有熟悉的环境,这里有温暖的关怀。如今结束了老校区的故事,我们齐聚在这个好大、好新、好亲的“新家”,开始了我们新的旅程,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呵护我们安全、温馨的“新家”。
(撰稿、核稿:学生记者 程香港、华彤,后勤保障部 张利东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关闭】